网站首页
组织机构
规章制度
通知公告
调研成果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视察调研 > 调研成果
关于赴山东青州、临沂等市区进行教育考察情况的报告
发布于:2013-09-18    文字:【大】【中】【小】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学习借鉴外地在教育投入、城乡均衡、队伍建设、学前教育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破解我县教育发展“瓶颈”,推进沁水教育健康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和教育部门有关人员,赴山东潍坊青州市、临沂市兰山区和罗庄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同当地政协、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实地考察了部分中小学校。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市两区”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青州市为潍坊市下设的县级市,面积 1569平方公里,辖15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1052个行政村,人口 91 万。2011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95亿元,财政可支配收入21.76亿元,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73位。青州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45所,其中普通高中7所,职教中心1所,初中34所,小学101所,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1所,特教学校1所;幼儿园166所;在职教职工9000余人,在校生13余万人。

临沂市兰山区位于临沂市区西北部,全区总面积839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8个镇,户籍人口106万。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578.5亿元,财政可支配收入30.16亿元。兰山现有区属公办中小学113所(其中小学94所,初中13所,高中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区办职业中专、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分校各1所,幼儿园261所,在园幼儿3.4万人。在职教职工1.2万人,各类在校学生14万人。

罗庄区位于临沂市中部,总面积375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1个镇,97个行政村、58个社区,人口66.06万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51亿元,财政可支配收入12.85亿元。全区现有公办中小学79所(高中2所、初中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64所),在校生64606人;民办学校12所(其中中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6所),幼儿园129所,在园幼儿19335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4908人。

二、“一市两区”发展教育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青州市、临沂市兰山区和罗庄区在教育投入、城乡均衡、队伍建设、学前教育等方面的做法对我县的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高点定位,实现学校与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临沂市兰山区党委、政府坚持“教育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教育投入与城市建设投入同步,学校建设标准与城市发展同步,部门联动与学校发展需求同步”,如兰山区在改、扩建北城新区的同时,就将全区中小学布局列入了城建总体规划,2010年开始采取由政府、开发单位、社区三方共建的办法,共投资25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3.4亿元),同步建设20所标准化学校、48所幼儿园,完全满足了新区的教育需求。被山东省教育厅总结为“北城建设模式”在全省加以推广。

青州市委、市政府在城市规划时实施职业大教育战略,用两年时间把青州市5所职业中专和1所技工学校六校合并,在青州市教育园区建设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11个专业、140个教学班学生近万人的青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形成一所集高级技工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各种技能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基地。在高中布局调整方面,整合三所高中资源新建青州一中,占地 500 亩,总投资 3 亿元,建筑面积 13 万平方米, 120 个教学班,容纳学生 6500 名,2013年投入使用;新建(已投入使用)的青州二中,整合4所高中,投资1.5亿元,占地38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二)实现“三位一体”,扎实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和标准化建设。“一市两区”立足把每一所学校都建设成为符合国家办学标准的合格学校,坚持将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安全工程、学校内部设施配备工程和城乡学校师资配置工程成功对接,实现“三位一体”,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条件。临沂市罗庄区自2007年开始至今连续实施了两个三年校安工程暨标准化建设规划,6年全区累计投入校舍建设资金近3.5亿元,新、改建校舍面积23.41万平方米,实现了65所中小学校的校安工程及学校多功能报告厅、标准化食堂、水冲式厕所和塑胶操场的建设任务。同时实施了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实达电子教室”装备工程、“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多媒体教学“班班通”工程,大力实施教学仪器和图书配备更新工程,为办成优质学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青州市近三年来,全市共实施校安工程建设项目369个,施工面积达54.17万平方米,这项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同时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有四方面的经验:一是校安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市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及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全力推进校安工程;二是多元化投入作保障,在投入方式上主要采取市镇村‘三级联动’投入、市场化运作和吸引社会资金三种形式,破解了资金投入难题;三是把校安工程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学校标准化建设三者相结合;四是加强督导和考核,加强校安工程后续扫尾工作,确保校安工程不留死角。


(三)突出“新、高、强、尖”,全方位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一市两区”通过大力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助推教育大发展。一是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加大输血工程。建立新教师公开招聘机制和新教师聘用制,抬高准入门槛,凡报考高中教师岗位必须具有部属师范院校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新教师实行聘用制动态管理,经公开招考录用,试用期一年合格后,签订3-6年的聘用合同,合同期满经考核再行续聘。二是大力加强新教师管理和培训力度,新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建立新教师成长计划和成长档案,严格实施“一带一”的“青蓝工程”。三是建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利用节假日开展假期读书会、教学专题报告会、骨干培训会、教师全员培训会、暑期研修会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四是开展以教师交流、资源共享为重点的“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优质学校教师以5%的比例下乡支教,农村学校也以同等比例到优质学校学习,强化城乡教师互动交流提高。五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大学生顶岗实习,在职教师离职培训”活动,利用大学生实习时间和联系高校为教师“充电”提高提供进修空间和搭建平台。六是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采取补助和全额补贴的办法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参加师范类大学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七是建立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建立了“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齐鲁名师”的梯队培养机制。罗庄区按照“选好苗子——育好种子——铺好路子”的“三步走”策略,遴选骨干教师作为“苗子”,培育“种子”教师,铺就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子”,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八是对名师工程实行动态管理,构建能上能下的推优机制,教学能手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任期4年。期满后仍在一线担任教学工作并取得新的工作业绩的,经认定可连任一届,但最多不能超过两届。任满两届的须重新参加推荐、评选。九是教师队伍竞争激励机制日趋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着力推进教师职务评聘改革,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岗位结构工资制和末位淘汰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四)大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和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2004年青州市率先实行校长职级制,在实验的基础上,2009年对校长任职资格、选聘方式、职级分布、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及校长校际流动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深化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其做法和特点是:1、去行政化。将由组织部统管的有行政级别的中小学校长,全部转交给教育部门,实行教育局管理下的校长职级制,实现教育部门管事与管人的真正统一,校长走上职业化道路。2、公开招考。新任校长全部实行竞争上岗和向社会公开招考,由教育行政部门聘任,把好校长任职的准入门槛。对辖区内所有中小学校长实行职级制管理。潍坊市教育局组成了11人至17人的评审委员会(教育专家、知名校长和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各占1/3)公开评审。3、职级工资制。校长待遇实行职级工资,各县(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付校长的职级工资,一般比行政工资或教师工资年薪高出1万元左右。4、任期制和交流制,一般情况下校长任期4年,一名校长只能在同一所学校任职一个任期,特殊情况可以连任,但不得超过两个任期;鼓励校长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3年内享受原职级待遇不变。5、业绩考核制。对校长职级实行动态管理。由评审委员会每两年评价、考核一次,客观公正全面评价校长的工作和业绩。这种“业绩认定、任期管理、异校交流”的职级制度,实现了管人与做事的统一,引导校长由做官向做事转变,既为校长专业化成长奠定了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自主创新发展。同时,校长轮岗制的实施,为促进薄弱地区教育发展和实现区域教育均衡提供了可能,也为未来实现校长职业化作了很好的准备。

(五)创新办园思路,加快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和学前教育发展。罗庄区把学前教育摆在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在议事程序、事业规划、经费投入、问题解决上与义务教育学校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的“四同步”,确保学前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明确了“区政府负责抓好区实验幼儿园建设,街道办事处负责建设好街道中心幼儿园,村居、社区负责建设好集体幼儿园”的分工职责;采取“区里拿一块、街道筹一块、中心园集一块”的筹资方式;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督导评估机制,区政府与各街镇签订学前教育发展责任书,将学前教育发展、经费投入、办园质量、教师待遇等作为主要指标纳入对各街镇的工作考核,考核成绩与街镇领导班子考评直接挂钩,进一步落实了街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大力推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启示与建议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率先在全省实施了“9+3”义务教育,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教育全免费的目标。这次赴山东考察学习,我们看到了差距,感受颇深,主要启示及建议有四:

(一)城乡统筹,科学布局,是县域教育发展的基础前提。县域教育布局是否科学合理,对教育发展影响很大,我县教育布局要根据我县地域环境、人口分布等特点,做到“五个遵循”:一是遵循人口生育规律,做好从幼儿到高中段生源数量变化的调查;二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三是遵循地域环境、交通状况等客观现实;四是遵循城乡统筹,城镇化发展趋势;五是遵循教育经费的有效投入。把好“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优化教育资源的原则;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三是坚持学生就近上学的原则;四是坚持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的原则;五是坚持群众满意的原则。实现“五个一样”:一是城乡学校待遇一个样;二是标准化建设一个样;三是设施配套一个样;四是配置校长教师要求一个样;五是经费投入一个样。建议把我县中小学校的布局规划纳入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中,本着因地制宜,适当超前,城乡统筹,科学布局的原则,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一是整合职业中学和新建二中的教育资源,采取挂靠大专和职业技术院校的方式,或是和我县煤炭、煤层气等企业签订用人框架协定,采取企地共建、合作办学的方式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建设一所集普通职业教育、高级技工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各种技能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中心。二是办好沁水中学和端氏中学两所高中。三是在“十二五”时期内,根据我县教育资源现状、学龄人口分布及增长趋势,采取审慎的态度合理布局初中学校,尽量使初中全部集中于城镇,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大初中”战略,提升教育质量。四是小学教育向规模化发展,要加大小学教学网点的整合力度,撤并单人校和双师校,逐步减少教学点,切实办好标准化寄宿制中心小学,实现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从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要重点办好公办幼儿园,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为补充,多元办学,共同发展的学前教育新格局。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促进我县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实现我县教育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我县现共有在编教职工2794人,另有储备大学生、代课教师等678人。针对我县教师队伍现状和存在问题,一要加强教师编制和工资的管理,根据学校规模、学生人数,落实“定编、定员、定岗”,实行教师聘任制,引进“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机制,按照《教师资格条例》逢进必考,实行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二要理顺教师进修校体制,发挥教师进修校作用,集中培训中小学教师,做好教师进修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三要规范办学行为,杜绝教师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收费、敛财。四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实行城乡、区域、校际间教师的轮岗交流。五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增强爱岗敬业意识,把“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侮人不倦,为人师表,教学相长”作为教师的规范。六要完善校长的选拔与考核制度,把中小学校长配好配强,使教师队伍的素质真正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强化管理,实现均衡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目前我县情况看,教育优先发展,公平均衡的压力比较大。针对农村资源浪费,城镇办学紧张,资源配置的公开性、公平性和高效性尚未达到要求,择校热暂时难以解决等问题,要围绕提高质量和公平均衡发展这两个问题多作文章。一是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以质量为核心,注意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同时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明确规定抓质量就是领导的责任。二要树立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中求发展的观念,合理配置资源,办好包括城乡在内的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在学生就近上学的原则下,审慎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要集中财力,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我县的校安工程进展顺利已接近尾声,希望县政府在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集中财力,加强中小学教学设备配置建设,全力提升教育技术水平,加大学校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城乡学校同标准建设、同标准配置,从而实现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均衡;要建立以城带乡、学校帮扶、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推进城乡、校际之间教师的按比例交流和城乡教师共同提高,实现城乡师资水平的基本均衡。只有消除“平平稳稳干工作,应应付付混日子”的思想,扑下身子,狠下功夫,猛抓三五年,才可能使全县教育工作有个大的变化。

(四)探索试验,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的改革为重点,大胆探索试验,加快管理体制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实现教育行政机关和乡镇教委人员精干,办事高效。学校布局要根据人口分布、生源变化预测等情况,本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原则,慎重考虑,提出方案,适时推开。同时还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着重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努力做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学生不辍学、不外流、不择校,教师轮得开、流得动、爱岗敬业,社会欢迎,人民放心,群众满意,为我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友情链接:
中国政协网
山西省政协网
晋城市政府网
晋城市政协网
沁水县政府网

通讯地址:沁水县新建西街669号三楼   联系电话:0356-7022203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沁水县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晋ICP备20000244号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951号